采矿编队的效率提升需要从舰船配置、路径规划、平台建设以及动态调度四个核心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。采矿效率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采集速度与运输损耗,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非生产性时间占比,包括航行耗时、仓储周转以及防御部署等环节的冗余操作。
工程船的等级选择直接影响基础采集速率,大型工程船的效率显著高于中小型舰船,但需注意指挥值消耗与资源投入的合理性。仓储扩容是降低往返频次的关键,建议为采矿编队配备AC721运输舰并优先升级其仓储模块,单舰满载容量可达22200单位,能有效减少运输时间成本。工程船的无人机系统强化应作为技术值分配的优先项,重点提升采集速度与负载上限,引擎升级的收益相对有限可暂缓。
路径规划中曲率移动与常规移动的效率差异极大,需通过计划圈的精确定位减少低速航行时间。理想状态下,矿区中心点应位于计划圈边缘与基地连线的交界处,使工程舰脱离曲率后能以最短距离抵达矿点。对于重叠计划圈或复杂矿区,可采用拆分分析法逐层优化路径。采矿平台的选址需覆盖22范围内的高密度资源带,初级平台仅作过渡使用,中级平台可降低开采难度并支持双队采集,高级平台则能实现资源直运和矿区安全强化。
动态调度策略需要建立采集-运输-护航的协同机制。长时间离线时可将军舰临时编入矿队增强防御,在线期间则需实施错峰调度避免舰船拥堵。针对超大型矿区可采用蜂群采矿模式,将工程舰分批次间隔投放以利用资源再生机制。护航编队应配置反侦察型驱逐舰,并在高威胁区域设置前哨站作为应急跃迁节点。高级采矿平台必须部署在同盟安全区,避免因战区波动导致生产中断。
资源类型的优先级管理贯穿采矿全程,金属作为基础建设资源应保证最低四片矿区的持续供应,晶体与重氢则根据科技研发进度动态调整配比。矿船编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,需结合仓储容量与航行距离计算最优配置,通常7艘AC721搭配300人口主力舰队能平衡作战与采集需求。当发现矿区储量消耗超过15%日开采量时,应立即启动轮替开采计划,待原矿点再生至80%后再恢复作业以维持可持续产出。